ID: 23865640

14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85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统编,语文
  • cover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内容确定朗读节奏,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2.研读诗歌内容,品析诗歌内容之美。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内容确定朗读节奏,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2.研读诗歌内容,品析诗歌内容之美。 教学难点 研读诗歌内容,品析诗歌内容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他一生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年轻时第一次离开蜀地,见到开阔的江面,眼前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站在船上看到的月景更是与以往截然不同,有着豪迈的性情,文采斐然的诗人,于是挥笔写下《渡荆门送别》。本期“校园之声”拟制作《诗歌鉴赏》栏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渡荆门送别》,完成推介。 二、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三、活动过程 任务一:感受韵律美,评选主持人 1.朗读诗歌,根据大屏幕,划出注意朗读的节奏。 屏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圈出诗歌的韵脚字,学习律诗的朗读技巧。 明确:这五言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韵脚是是"游”流、“楼”舟"。 朗读技巧:韵脚应该读得响亮,声音要加重和延长。 3.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内容,确定诗歌的朗读技巧。 明确: (1)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2)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作为青年人初次出楚,面对别样景致,眼前突然开朗的新鲜刺激、惊喜激动之情。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3)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得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4)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齐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小组选出代表,参加班级朗读评选。 6.根据投票结果,选取录制音频的主持人。 任务二:品读诗歌内容,书写主持词 1.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品析诗歌内容美。 屏显: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能不能改成"山在平野尽,江在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特点 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3)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文臣沈德潜曾评价“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结合链接资料,说说你们认同这种说法吗 链接资料: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李白这次出蜀,他离别家乡后由水路乘船远行,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