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结合平仄,读出诗歌的韵味。 2.品读诗歌,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读出情感。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忧国之痛、离家之恨。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溅”的含义与“溅泪”的表达效果;品读,结合背景,还原情境,讨论“溅泪”的主体与“溅泪”原因。 教学难点 悟读,分析“感时花溅泪”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是郭沫若对杜甫的称颂。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山河依旧,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板书:《春望》杜甫 二、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 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诵读诗歌韵味 1.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的声音韵律,它利用汉字声调的高低升降组合出富有节奏感的音序列。平仄的运用更演变成为诗词格律格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再次朗读,标出平仄。 2.将平仄与情感结合,再次朗读诗歌。 (提示:在朗诵时,通过调整声音的高低,表现出诗歌的情感变化。例如,使用平声传达平静、温柔的情感,用仄声表达激昂、强烈的情绪) 四、品悟诗歌情感 1.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的。请大家结合诗意,抓关键词构建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 明确:(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一个“破”字使人 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2.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本诗塑造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