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以女子折柳寄远这一行为为线索,抒发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比兴等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但对于《古诗十九首》这类早期文人五言诗的理解和鉴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体会诗歌的情感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2. 赏析诗歌中"奇树绿叶”华滋”等意象以及"攀条折其荣"等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歌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感受主人公内心的寂寞与哀怨。 2. 理解诗歌所运用的比兴手法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离别场景的视频或展示一些与离别相关的图片,如长亭外古道边的画面、游子挥手告别亲人的场景等,营造出一种略带忧伤的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人们一旦分别,往往很难再相见。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别就成了一种特别让人伤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代女子在离别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庭中有奇树》。” (二)重难点讲解 1. 诵读诗歌 教师先进行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后请几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指出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如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是否读出 了感情等。最后教师再次进行范读,强调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诗句的停顿,如“庭中有奇 (qí) 树,攀(pān) 条折其荣”等,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理解诗意 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例如,“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解释”奇树”是指珍贵的树,“发华滋”是花开得繁茂的样子,这两句描绘了庭院中一棵奇特美丽的树,绿叶繁茂,花朵盛开。“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指出“遗”是赠送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主人公攀折树枝上美丽的花朵,想要把它赠送给心中思念的人。“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解释“盈”是充满的意思,“莫致之”是无法送达,意思是花香充满了衣襟,但因为路途遥远,无法将花送到思念的人手中。“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强调“但”是只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花有多么珍贵,只是感慨离别的时间太长了。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诗 歌的基本内容。 3. 赏析意象与情感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奇树”。提问学生:“诗中描写的这棵奇树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明确奇树的绿叶繁茂、花朵美丽且香气浓郁等特点。然后进一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 描写这样一棵奇树呢 ”引导学生思考奇树与主人公情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奇树的美丽和繁茂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美好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树上的花则成为了她寄托思念的载体。接着分析”绿叶”华滋”等词语对表现奇树形象的作用,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所营造出的生机勃勃的氛围以及与后面主人公孤独寂寞心情的对比。对于“攀条折其荣”这一动作描写,让学生想象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