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6799

3 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3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4936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3课时,六年级,五四,语文,课件,诗词
  • cover
(课件网) 3 诗词三首 3 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情 境 导 入 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学 习 目 标 文化文学 【题解】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本篇是辛弃疾中年时退隐江西上饶时所作。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写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基础知识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基础知识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横斜的树枝 听到 天的远处 xiàn,同“现”,呈现,出现 初步感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树上熟睡的鹊儿, 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 精读课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半夜还有鸣蝉,可见天热,为下文写雨埋下伏笔 惊鹊,反衬诗人的淡然;鸣蝉,越发衬出乡村的宁静。动中寓静,把半夜景色描绘的令人神往。 以惊写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明亮的月亮就惊醒了 精读课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精读课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不仅被黄沙道的景色吸引,更从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中联想到了丰收的喜悦。作者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是“丰年,丰年”,作者陶醉在丰收在望的喜悦中,觉得青蛙也在为丰年欢唱呢。这一侧面烘托非常动人。 精读课文 短短四句构成了上阕,抒写了当时当地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诗人的感受,然而感受的核心分明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与其说是夏景,不如说眼前夏景带给人的幸福。 精读课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云层几乎布满天空,只有一角露着七八颗星星,稀稀疏疏的,两三点雨滴在山前落下。 精读课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运用对仗手法,使句式整齐,增加词的音韵美。“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细雨,这些都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村气息相对应。 精读课文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句意:往日那熟悉的旅舍应该就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山路一转,突然就出现在眼前。 往日。 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同“现”,显现,出现。 用茅草盖的旅舍 精读课文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尽管作者对黄沙道的路径很熟,可是因为醉心于诉说丰年在望的一片蛙声中,竟忘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