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9038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7张PPT)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111549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中国,近代,当代,政治制度,演变
  • cover
(课件网) 温故求新:政治制度 第1-2课知识要点梳理 时期 中国 西方 皇帝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 罗马的贵族共和制→帝制 封君封臣制 王权与教权的长期并立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法国的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中古 禅让制→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近现代 远古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制度 ??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名词解释】“共和Republic” 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 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1912年 1914年 1928年 1948年 1931年 1941年 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 解散国会 《训政纲领》 召开国民大会, 实行宪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抗日根据地 “三三制”原则 大行政区制度;《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也为 新中国制度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不能重建中国社会秩序 国民政府实行“训政”,却实为独裁 专制,与民主共和国相背离。 【时空观念】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时间: (2)临时大总统: (3)国旗: (4)纪元: (5)意义: ▲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 1912年,孙中山就职大总统誓词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五色旗 改用黄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1.建立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进步性: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民主化、法制化。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 局限性: 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因人设法,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体现的原则、进步性和局限性。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政党政治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1.背景: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政党政治 2.历程: (1)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 (2)转折:“宋教仁案” 1912年8月 1913年10-11月 1913年春 1913年7-8月 ①国民党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