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三首 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山居秋暝 【唐】王维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秋天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走近作者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写作背景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把地点———山”、时间———晚”、季节———秋”、环境———雨”全点出来了。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古诗赏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明月、青松、泉水。其中明月、青松是静态的。清泉是动态的。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翠竹、青莲、渔舟。其中翠竹是静态的。青莲、渔舟是动态的。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导朗读: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概念: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作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互映衬,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地突出其特点。 运用:“明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