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形状改变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形状改变了》的知识是构建力与物体相互作用认知、理解生活中形状变化现象的基础。本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体验、实验、对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能改变物体形状,认识改变形状的方法及相关规律,了解人类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发展。 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四个板块:板块一,以学生感兴趣的 “玩变脸游戏” 切入,呈现脸部在用力时的形状变化,接着展示弓、毛巾等物体受力后的形状改变,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随后让学生认识拉、弯、压、扭等改变物体形状的常用方法,初步建立力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联。板块二提供纸泥、竹片、毛根扭扭棒、橡皮筋等材料,让学生动手用不同方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亲身体验拉、弯、压、扭对形状的改变效果,将对力改变形状的认知从观察延伸到亲身实践,深化对改变形状方法的理解。板块三,开展探究橡皮筋长度的变化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学生在橡皮筋上挂不同数量的钩码,观察、记录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分析拉力大小与橡皮筋形状改变程度的关系,将探究从 “定性感受力能改变形状” 推进到定量探究力的大小与形状变化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推理能力。板块四,以人力与机器改变物体形状的对比呈现,展示过去依靠人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场景,以及如今利用机器改变物体形状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改写了依靠人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历史,梳理从人力到机器的发展历程,同时渗透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进步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充满探究欲,比如捏橡皮泥、折纸张等经历,让他们对 “形状改变” 有一定感性认知,但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初步发展,能观察到明显的形状变化,却难以深入理解力与形状改变的内在联系。在动手操作方面,他们乐于参与实验活动,不过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实验现象的精准描述、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二年级学生合作意识正在形成,在小组探究中,能积极参与,但分工协作、有效交流的能力还需引导培养。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①力可改变物体形状,常用方法有拉、弯、压、扭等。 ②在一定限度内,皮筋长度变化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橡皮筋伸长越长。 科学思维: ①能通过观察,归纳概括出力能改变物体形状的作用。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皮筋长度变化与拉力大小有关的结论。 探究实践: ①在对脸部、铁丝、海绵等丰富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②在动手做中了解拉、压、弯、扭等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③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态度责任: ①对身边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②体会到科技发展对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重要作用。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拉、弯、压、扭是改变物体形状常用的方法。 难点:过实验探究,理解橡皮筋长度的变化与拉力大小有关。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变脸游戏能感受形状可改变能基本能不能观察与讨论能感知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作用能基本能不能改变物体形状能体会到不同力的作用方式都能改变物体形状能基本能不能橡皮筋与拉力能自主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改变程度关系能基本能不能人力与机器能了解科技发展对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影响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