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图文资料、朗读、表演等方式,理解文言文故事的内容,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品质。 3.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特点,知道与现代汉语表达有不同。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感知人物,了解文体 1.出示视频: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小故事吧!这个故事我们通俗地称其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曾经在什么时候读到或听到过这个故事? 2了解复姓:司马是复姓,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还有很多人复姓司马,比如说写《史记》的司马迁,以及三国时期有名的将军司马懿。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复姓 (出示《姓氏歌》)他单名为光,是因为其出生在光州光县,故其父亲为他命名为“司马光”。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司马光》, 在古代,这个故事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课文),发现古人写的与我们读到的故事有何不同之处了吗? ①文章特别短。 师应答:是的,全文只有33个字,7个标点符号。 ②不太读得懂。 师应答:是的,古人的一字一词当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思。 (3)教师小结,认识“文言文”。 其实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一、二年级都读到过,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知则问,不能则学(ppt出示)。像这样常常用几十个字,却能表达出几百字甚至上千字意思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由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通课文,读出节奏 1.文章虽然简短,要想读好也不容易,请你大声把课文读3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读好课文———读正确。 (1)谁先来读读第一句? 正音:要表扬这位同学,这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圈出“没”),在这里读“mò”。“没水中”是什么意思?(掉入水中)大家一起读。 (2)谁来读读第二句? 正音:这一句中也有一个多音字(圈出“得”),这位同学刚才念“dé”,你们同意吗?对,“得”表示“得到、获得”的意思。 (3)文中还有好几个后鼻音(圈出“庭、登、瓮、迸”),请一个同学试试。咱们一起读一读。 知道“瓮”是什么吗?(口小肚大的陶器)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学习文言文,看注释是一种好办法(板贴:借助注释)看看课本插图,你能找到“瓮”吗?所以,看插图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办法(板贴:结合插图)其实关于瓮还有很多知识,微课老师告诉大家(插入微课:瓮) (4)现在,要注意的地方都清楚了,谁来把整篇文章读一遍? 3.指导读好课文———读出停顿。 (1)读文言文跟读古诗一样,也有一定的节奏。那么该在哪些地方停顿呢?也是有规律的。仔细看看,文中哪些字和词语表示人物?请你在课文中圈一圈。 (2)一边交流一边板贴,并指导理解,如:“群儿”指哪些人?“一儿”是什么意思? 群儿:一群孩子,所有人;一儿:其中一个孩子;众:除掉进水的孩子和司马光外的其他人;光:司马光;儿:掉到水里的孩子 (3)在人物后面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一个秘诀(ppt出示停顿线),请大家和老师一样在课文中画上停顿线。 (4)有的句子特别长,只在人物后面停顿还不够,词语之间也要停顿。听老师读,看看还需要在哪些地方停顿。(师读:光 /持石/ 击瓮 /破之)交流后出示停顿线。来,画上停顿线。再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句子)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这个句子? (5)还有一个句子没有人物,又比较长。听老师读———足跌/ 没 /水中。听出在哪里停顿了吗?也请你们画上停顿线。 (6)有了停顿线,咱们就好读了。跟着老师来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跟一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