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独特的民居 课时 2 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居》聚焦中国传统民居,引导学生领略其独特魅力与建造智慧。教材先列举藏族碉楼、彝族土掌房等多种民居,引发学生兴趣。接着以北京四合院为经典案例介绍其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之后从地理环境、气候等方面探究各地民居特色,并对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进行对比赏析,最后安排实践创作,让学生以 “图说家乡” 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加深对民居的理解。 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感受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和空间布局之美,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民居,体会其风格差异,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了解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特点,学习运用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表现民居的特征。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以 “图说家乡” 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以 “图说家乡” 为主题,发挥想象,对家乡民居进行创意表达,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尝试运用不同材料和表现手法,展现家乡民居的独特之处,探索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理解传统民居与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文化的紧密联系,体会中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了解不同民族的居住文化,培养文化包容意识。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不同类型传统民居的特色,掌握从地理环境、气候等方面分析民居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形式表现家乡民居的特征,提高艺术表现力。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民居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在创作中,能够准确把握家乡民居的特色,融入个人创意,避免作品流于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展示中国各地传统民居风貌的视频,视频中包含江南水乡的古镇、傣族的干栏式民居、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同时播放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不一样的房子?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出本节课主题 “独特的民居”。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被各地特色民居吸引,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描述看到的民居外观,分享自己的感受,如 “江南水乡的房子很漂亮,有小桥流水” 等,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通过播放视频和提问,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民居的好奇心和对课程的期待,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展示北京四合院的图片,详细介绍四合院的布局,如正房、倒座、东西厢房的位置,以及中心庭院的作用,讲解四合院封闭式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如体现家庭团聚、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 引导学生观察四合院的细节,提问:“四合院的大门为什么多开在东南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讲解四合院大门位置的科学性和文化意义。 展示江南水乡民居、干栏式民居、蒙古包等图片,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建造材料、建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探究,提问:“江南水乡民居为什么多依水而建?”“干栏式民居底层架空有什么好处?”“蒙古包的结构与牧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地民居的特色。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各地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民居与环境的紧密联系。 展示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气候因素、地理条件、布局形式、房屋层数、材料等方面进行对比赏析,提问:“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在布局和材料上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填写对比表格。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不同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各地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