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9374

上海地区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9次 大小:1458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上海,地区,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 cover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上海地区 一、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_ 也。 【丙】 东坡在儋耳①,谓子过②曰:“吾尝告汝,我决不为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州③气象。”乃涤砚索纸笔焚香曰:“果如吾言,写吾平生所作八赋,当不脱误一字。”既写毕,读之大喜曰:“吾归无疑矣!”后数日廉州之命④至。 【注释】①儋耳:地名,即今天的海南省儋县。②过:苏轼的儿子苏过。③中州:中原。④廉州之命:苏轼被赦免的诏命。 (1)【甲】诗中的“君”是唐朝诗人 _____ ,【乙】文中的“太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_____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 _____ ②颇觉有还中州气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画线语句。 既写毕,读之大喜曰:“吾归无疑矣!” (4)【甲】诗“ ”抒写了作者物是人非之感,【乙】文“ _____ ”生动写出了禽鸟之乐。 (5)【乙】文太守比宾客多一层的快乐是 ;【丙】文“读之大喜”的原因是 。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和【乙】文、【丙】文都写出了被贬者的乐观豁达。 B. 【甲】诗作者虽身处“凄凉地”,眼中却只有“万木春”的勃勃生机。 C. 【乙】文“醉能同其乐”一句抒写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 【丙】文东坡被贬儋耳却坚信自己不会永居此地,一定能够再被重用。 二、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甲】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 武昌九曲亭记(节选)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②精舍③,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②浮图:梵语,指佛寺。③精舍:僧人住所。 (1)【乙】文节选自课文《_____》,作者欧阳修与【丙】文中的“子瞻”(即北宋文学家 _____)同属于“唐宋八大家”。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晦明变化者 _____ ②下列选项中,对【丙】文“依山临壑”中“临”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 A.靠近 B.来到 C.将要 D.面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甲】【乙】【丙】三篇诗文由山色之景入情。【甲】诗颔联、颈联以 _____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一幅安乐祥和的田园秋景图,尾联笔锋一转抒发了 _____之情;【乙】文表达了 _____之乐;【丙】文先绘山水,再叙人情,由景及人,“_____”四字足以体现出子瞻在齐安的愉悦洒脱之情。 (5)【丙】文首句提及“子瞻迁于齐安”,请结合文意分析他能够“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