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文中自古便有“高处不胜寒”的独特意境。古人登高望远,一览山川,往往会生出千百种情怀。 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起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之涣登鹳雀楼,领悟生活哲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安石登飞来峰,抒发心中想法: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吊古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4岁时,杜甫登临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壮丽诗篇,30年后当55岁的杜甫,在秋风萧瑟中登上夔州高台,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感受这位“诗圣”在生命暮年的悲怆与坚守。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登高必赋”,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 杜甫 赏登高之景 感家国之悲 1.通过分析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格律之美,把握律诗的语言特点。 2.体会杜甫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理解中华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统。 3.诵读诗歌,找出诗中意象,分析意象的作用。(重点。) 4.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感悟杜甫之“悲”。(难点) 教 学 目 标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 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好友 李白 岑参 王维 孟浩然 回顾作者历程 读书漫游(712-745) 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清狂 7岁学诗,15岁扬名。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746-755) 忧国忧民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回顾作者历程 陷贼与为官 (756-759) 现实主义高峰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47岁丢官入蜀。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个意气风发的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