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1401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练习2(含答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7次 大小:4831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七年级,封建,答案,练习,过渡
  • cover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 A. 城市交通网络发达 B. 礼乐制度日臻完善京教区 C. 社会功能分区明显 D. 奴隶制度趋于成熟 2.(2024年陕西省A卷)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3.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些人分封到地方,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以扩大统治范围。如图是他分封的部分诸侯国的示意图,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依据之一是(  ) A. 年龄 B. 军功 C. 血缘 D. 地域 4.(2024年福建省)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A. 国都变迁 B. 分封制走向瓦解 C. 百家争鸣 D. 大一统得到巩固 5.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这反映出周朝 A. 礼崩乐坏 B. 王室衰微 C. 政治腐败 D. 赋税沉重 6.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B. 动荡的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 早期国家的产生 7.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昌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仪剩泰赵等七大强国。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分封制的逐渐强化 B.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 各国变法不断开展 D. 民族交融逐渐显现 8.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如下一组文物、作为佐证,可研究的主题是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A.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B. 战国时期的图腾崇拜 C.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D. 战国时期的青铜技艺 9.公元前256年,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 A. 工艺精湛,闻名中外 B. 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C. 顺应自然,蕴含智慧 D. 规模宏大,举世无双 10.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符合上述观点的思想流派是 A. 墨家 B. 兵家 C. 儒家 D. 法家 11.如下是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展现了孔子到洛阳问道于老子的情形。临别时,老子赠言孔子,曰:“当今之世……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据此可知 A. 思想争鸣现象逐渐平息 B. 老子思想蕴含人生哲理 C. 儒道治国理念相互借鉴 D. 孔子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12.墨子曾告诫弟子,“多财而不以分贫,不祥也”。主张有财不仅要献给自己的团体,并且还得分给一般穷人。这表明,墨子主张(  ) A. “兼爱” B. “尚贤” C. “非攻” D. “仁政” 1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兵戈扰攘,客观上需要富国强兵之政,也需要救世之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反映了 A. 百家争鸣的背景 B. 诸侯争霸的危害 C. 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D. 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 14.七年级(1)班同学进行“夏商周时期的科技”的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据此可知 秋七月,有星字入于北斗。———《春秋》 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大约有40颗彗星出现,而这些彗星的近似轨道,几乎都是根据中国的有关记录推算出来的。———李约瑟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