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课 艰难的“共和”之路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古典共和主义 现代共和主义 分权制衡 自由人权 宪政 民主 代议制民主 政党 政治 人民主权 6大发展 何为共和?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一、理想“共和”,有名无实: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1912.1-4)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 1.创建共和政体: 材料: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电》(摘录)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全体职员合影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誓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1912.1-4)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 1912年3月13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北洋政府统治开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帝国主义态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抱着敌视的态度,力图阻止革命烈火的蔓延。武昌起义后几天之内,他们便在武汉江面集中了10余艘军舰,对革命方面进行监视,并随时准备武装干涉。驻北京的各国外交使团连续举行会议,共商如何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他们接受美国驻华公使加了横的建议,促使清政府立即启用两年前被罢黜的袁世凯叫“非袁不可收拾”,企图通过袁世凯出山为清王朝稳住阵脚。 ———李侃《中国近代史》 革命派内部 革命派的领袖人物黄兴也致信袁世凯,竭力颂扬他的才能,并且表示,只要他参加起义,同革命党人一起推翻清朝,那么,“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1912.1-4)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 1912年3月13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责任内阁制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原则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北洋政府统治开始。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1912.1-4)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示意图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