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同步导学案 课程标准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目标 ①历史解释: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材料,知道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 ②时空观念:通过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深刻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③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感悟长征精神。 考点梳理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原因: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 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红军会师。 二、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 (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1.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等地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同步专训 1. 诗言志,史铸诗。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雷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剥勇追穷窟,不可活名学霸王 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D.①②③④ 2. 1934年11月25日,红军机关报《红星报》发出“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的号召:“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条至五条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笔、粉笔、石灰块等书写;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凭借着这些标语,红军从一支“孤军”变成了受群众拥护爱戴、胜仗捷报频传的军队,长征成为“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材料表明 ( ) A.写标语是长征途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的唯一方式 B.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是红军长征的根本目的 C.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D.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 3. 1934年1 月 10日,国民党西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刘磨古,在萍乡召开“清剿”会议,实行“筑堡封锁,筑路交通,清乡善后”三大政策。当时筑碉堡的目的最有可能是 ( ) A.进行北伐战争 B.为长沙会战作准备 C.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 D.围追堵截红军长征 4.红军长征共转战14个省,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攻占县城一百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开辟了井冈山道路 C.改变了中国革命性质 D.播下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