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学习,我快乐》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丰富的学习体验,但对 “学习中的快乐” 缺乏主动感知与梳理 ——— 他们可能在赢了词语游戏、学会叠衣服时感到开心,却未将这种 “开心” 与 “学习” 建立明确关联;部分学生甚至因学习难度增加,将 “学习” 与 “枯燥、压力” 绑定。此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游戏、动手实践、分享故事” 等教学形式兴趣浓厚,乐于展示自身本领,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需通过课本案例的引导,将 “模糊的快乐感受” 转化为 “清晰的学习场景描述”;同时,部分内向学生可能不愿主动分享,需通过小组合作降低表达门槛。 三、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体会学习中的快乐,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成长的必需,更是充满乐趣的过程,初步树立 “主动享受学习、为成长积累快乐体验” 的朴素志向。 道德素养:在 “词语接龙”“家务展示” 等合作活动中,培养倾听他人、尊重同伴的品质;在分享学习快乐时,学会欣赏他人的进步,增强集体互助意识。 法治观念:结合课本隐性渗透的 “义务教育不仅是义务,更是享受学习权利” 的理念,理解 “体会学习快乐是珍惜受教育权利的表现”,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 健全人格:通过多元学习场景的快乐体验,打破 “学习 = 枯燥” 的刻板印象,培养 “乐于尝试、积极分享” 的学习心态,提升对学习的积极情感。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明白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成果” 是自身的成长责任,从 “积极参与词语接龙、认真完成书签制作” 等小事入手,养成主动投入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活动(词语接龙、家务小能手)与案例(下象棋、种花草等),说出不同学习场景中感受到的快乐(如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进步的快乐)。 鼓励学生分享自身学习经历,将 “课本中的快乐” 与 “自己的快乐” 建立关联,明确 “学习能带来多种快乐”。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 “看似‘辛苦’的学习(如练毛笔字、学做家务)也能带来快乐”,打破 “只有玩才快乐” 的认知误区。 让内向学生主动参与分享,将 “模糊的快乐感受” 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描述(如 “我练毛笔字时,从写歪到写整齐,特别开心”)。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词语接龙、家务展示)、案例联想法(课本场景对接生活)、小组合作法(分享快乐、制作书签)、情感激励法(肯定学生的快乐表达)。 课时安排:1 课时(40 分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包含课本 P8-10 插图(词语接龙、打鸡蛋、叠衣服、下象棋、种花草、写毛笔字、读书、做书签)、短视频《学习里的小快乐》(剪辑儿童参与词语游戏、学会做家务、读课外书的快乐片段)。 实物与材料: 活动道具:词语接龙卡片(提前写好 “一五一十”“十全十美” 等课本起始词,后续词语留白)、家务展示道具(鸡蛋、碗、筷子、叠衣服模型); 实践材料:每人一张书签卡纸、彩色笔、剪刀(安全款),课本 P10 “好书推荐卡” 模板(提前打印); “快乐记录卡”:每人一张,用于记录 “我在学习中的快乐小事”。 其他准备:提前让学生准备 “自己最擅长的一项简单家务”(参考课本 “打鸡蛋、叠衣服”);划分 4 人小组,每组准备一张大白纸(用于梳理 “学习快乐清单”)。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快乐小调查”(5 分钟) 教师手持 “快乐表情牌”(画有大笑、微笑的卡片),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做什么事的时候,会露出这样的表情呀?”(引导学生说出 “玩游戏”“吃好吃的”“和朋友玩” 等)。 追问:“那在学习的时候,你们有过这样开心的时刻吗?”(让学生自由举手,初步了解学生对 “学习快乐” 的感知程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