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七年级历史(上)集中限时作业(二) 考查内容:4-8课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史载,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右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各地区社会如何由简单聚落发展为国家形态的过程。”以下有助于研究"国家形态"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二里头遗址 C.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D.大汶口遗址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中有一句是“东周分两段”。这里的“两段”指的是( ) A. 春秋和战国 B. 西汉和东汉 C. 西晋与东晋 D. 北宋与南宋 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人名或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开始于(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春秋时期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号召,实际上是为了( ) A. 维护周天子绝对权威 B. 打退少数民族的威胁 C. 维护西周的分封制 D. 扩大自己势力,成就霸业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对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③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④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周平王东迁时,尚有百余数量的诸候国,到战国末期却只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卫、中山九个诸侯国,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 秦国实力最强 B. 兼并战争不断 C. 逐步走向统一 D. 人民深受灾难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私斗获胜 B. 自由买卖土地 C. 合法经商致富 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主阶级进行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 B. 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 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 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知,二人都主张( ) A. 无为而治 B. 因势而变 C. 兼爱非攻 D. 尊卑有序 战国时期各学派自由辩论,彼此争鸣,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期望糅合诸子百家观点为一种新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诸子学说( ) A. 于战国后期完成统一 B. 渐现学术融合的趋势 C. 均旨在谋求政治功利 D. 都主张中央集权专制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