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历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22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28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33 第7课 百家争鸣 ················································ 39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44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素养目标 结合相关史料,分析“道”“辩证”“无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讲述“问人不问马”“苛政猛于虎”“是可忍孰不可忍”等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制作表格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联系现实,认识 “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涵养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东迁洛邑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 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六国 战国结束 春秋 战国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 东周 大动荡 大变革 牺xī尊 铁制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 经济大发展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不同思想派别提出各自的见解 百家是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面 老子和《道德经》 壹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百家争鸣 叁 孔子和儒家学说 贰 春秋 老子和《道德经》 壹 阅读教材P39页,梳理老子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表格。 姓名 年代 国籍 创立学派 思 想 观 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 位 李耳 春秋时期 楚国 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学派 核心思想是“道”,“道”是孕育万物总根源,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规律来行事; 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老子(生卒年不详)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 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相关史事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思想家 老子和《道德经》 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第二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朗读《道德经》节选,说一说分别反映了老子哪一方面的主张 材料研读 灾祸是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