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导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和本质;掌握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感悟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 教学目标 ①历史解释: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相关史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 ②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的讨论,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③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通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的口号与意义。理解“十四年抗战”起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多方博弈本质。 考点梳理 一、九一八事变 1.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2.结果: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3.后续发展: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二、局部抗战开始 1.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抗战表现: (1)东北:1931年,东北军将领马占山指挥所部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2)华北:第二十九军官兵在喜峰口杀伤大量日军;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一二·九运动 (1)背景: ①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 ②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③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概况: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北平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 (3)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四、西安事变 1.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同步专训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以下是某学生收集的历史资料,该资料反映了( )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送密奏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田中奏折》 A.日本已经占领东北三省 B.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C.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D.日本军队炮轰中国北大营 2. 下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据此可知( ) 报刊 标题内容 《西北文化日报》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东京日日新闻》 匪贼张学良等……两京政府紧急会议决定 《大公报》 张学良竞率部版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A.张杨“兵谏”得到全国认可 B.日本的报道更为可信 C.西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