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的愤怒与良知 情境导入:废墟与疑问 初读疏通:字词与朗读 精读赏析:文本探究 情感升华:良知与回响 历史回响:伤痛与崛起 练习拓展:巩固与延伸 目 录 CONTENTS 情境导入:废墟与疑问 01 观看视频 当珍宝被付之一炬:你会怎样 圆明园西洋楼复原图,两侧为十二生肖铜首 圆明园遗迹 如果心爱之物被抢走、毁掉,会是怎样的感受? 问题: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会如何评价本国军队的这场“远征”? 当珍宝被付之一炬:你会怎样 背景了解 本文的背景是19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856年至1860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殖民特权。1860年,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后一路北上,于10月6日攻抵北京西郊,并占领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随后,联军士兵和军官在园内进行了长达数日的疯狂劫掠,无数珍贵文物、金银珠宝和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为掩盖掠夺罪行并对清政府施加心理上的彻底打击,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伯爵于10月18日下令纵火焚烧圆明园。连续三天三夜的大火将这座凝聚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和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旷世杰作化为一片废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磨灭的民族伤痕。 背景了解 本文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当时法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匠,一位具有强烈人道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的浪漫主义作家。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此信时,他正因为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而被迫流亡海外。收信人巴特勒上尉则是一位参与了此次远征的法国军官。他致信雨果的意图并非真诚请教,而是希望凭借雨果的崇高声望,为其国家的侵略行为披上“文明”与“荣———的外衣,获取来自文化名流的公开赞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雨果的回信展现出了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伟大良知。他并未迎合本国政府的立场,也未沉醉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毅然站在了人类文明与艺术价值的全局高度,对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愤怒的谴责。他不仅以瑰丽的文字描绘了圆明园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更以“强盗”的比喻对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控诉。这使得这封信远远超出了一般私人通信的范畴,成为了一篇声讨殖民罪行的檄文、一份捍卫人类文化遗产的宣言,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彰显着正义与人性的光辉。 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法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1827年,逝世于1885年。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雨果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关心正义与人权。他被誉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体知识———书信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一封完整的书信通常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称呼:第一行顶格写,写明对收信人的称谓,后加冒号,表示提起下文。 正文:①开头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用礼貌用语,如 “你好”“您好” 等。 ②主体,详细说明你要谈论的事情或表达的情感。可以分段叙述,每段讲一层意思,做到条理清晰。 ③总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或表达希望、祝福等。如“盼望您的回信。”、“就此搁笔。” 结尾(祝愿语):在正文写完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写表示祝愿或敬意的话。“此致” 后不加标点,另起一行顶格写 “敬礼!”。 署名: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 日期:在署名的下一行写上写信的具体年月日。 初读疏通:字词与框架 02 赃物( ) 琉璃( ) 珐琅( ) 晨曦( ) 惊骇( ) 瞥见( ) 劫掠( ) 箱箧( ) 给予( ) 制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