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季风形成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区域认知:结合自己生活的地区,说明冬夏季风向、风力大小的差异。 4.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季风形成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区域认知:结合自己生活的地区,说明冬夏季风向、风力大小的差异。 4.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素养目标】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历史第一次了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1. 麦哲伦船队哪一段是逆风航行 2. 船队行驶至哪一段最轻松? 3. 船队进入30°S为何艰难 旧知回顾(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思考: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那么 A、B、C分别代表什么地方? 图示-单圈环流示意图 理想情况: ①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 ②地球静止不动(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一、大气环流(理想情况) A B C 一、大气环流(实际情况) 三圈环流 问题1:为什么赤道处空气会上升? 问题2:为什么在南北纬30°附近空气会下沉? 赤道地区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高空的空气不断在此处堆积, 空气会被迫下沉到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 问题3:为什么30°附近空气会堆积? 一、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低纬) 90°S 60°S 30°S 90°N 60°N 30°N 0°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南风 西南风 西风 受热膨胀上升 气流堆积下沉 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 在高空向南北分流。 受地转偏 向力影响 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气流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 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一、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低纬) 90°S 60°S 30°S 90°N 60°N 30°N 0°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南风 西南风 西风 受热膨胀上升 气流堆积下沉 气流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 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 赤道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 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 称为东北信风。 受地转偏 向力影响 低纬环流 一、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中高纬) 90°S 60°S 30°S 60°N 30°N 0°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在近地面,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气流 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称为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受地转偏 向力影响 寒冷堆积下沉 北极终年寒冷, 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形成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 向右偏转成东北风, 称为 极地东风 暖 冷 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 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 一、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中高纬) 90°S 60°S 30°S 60°N 30°N 0°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