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1511

第十三章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1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41304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十三,2节,分子,理论,初步,知识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是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宏观热现象后转向微观机制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建立微观模型并解释宏观规律,培养其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分子间作用力”三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扩散实验、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现象,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通过对比不同物态的微观特征,理解宏观现象与微观机制的联系。 2.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已具备物态变化知识等宏观热现象的认知,但对微观粒子运动缺乏系统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概念,但对分子运动的统计性、分子力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他们虽然接触过类比推理,但将抽象模型与宏观现象结合的能力仍需提升。 从思维特点看,初三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能够接受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但对“看不见的分子运动”仍需借助实验和可视化手段辅助理解。 从探究能力看,学生已熟悉基本实验流程,但在独立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忽略对比实验或定量分析;对“宏观———微观”双向推理的完整表述存在困难,需通过问题阶梯逐步引导。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形成初步的物质观念。 2.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这些知识解释自然界的有关现象,形成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 科学思维 1.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分析,了解物质的微观机制,并进一步推理出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提升科学推理能力。 2.通过建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来解释宏观现象,提升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物理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 1.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 2.能正确表述实验结果,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初步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扩散实验、分子间作用力实验等,激发了解微观世界的好奇心,感受到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 2.在观察、设计实验和猜想过程中,形成大胆质疑、实事求是、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通过对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理解,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创设情境:展示教科书的图片“绽放的梅花”。 朗读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诗———《梅花》。 (2)提出问题:诗人通过花香确定从远处看到的是梅而不是雪,你知道花香是怎么传播到远处的吗? 赏析诗句,并思考。 猜想:可能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粒子飘到了我们鼻子里。 通过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为学习新课内容做铺垫。 新知探究 一、物质的构成 1.讲述物质的构成: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由极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原子”组成的,人可以闻到不同的气味,是因为这些气味的“原子”飘到了人的鼻子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分子很小,人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展示教科书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的金原子”。 以水为例,介绍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且数量很多。 2.启发思考:构成物质的分子是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吗? 演示实验1: “分子间存在间隙”实验。先向试管中注入适量的水,再注入染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