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主战场:国民政府正面战场 (一)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战役 时间 意义 _____ 1937.8~11 太原会战 1937.9~11 徐州会战 1938.1~ 5 武汉会战 1938.6~10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计划 淞沪会战 _____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_____: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 平型关大捷 忻口会战 _____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大捷 是抗战以来_____的一次战役,抗战进入_____阶段。 规模最大 战略相持 平型关大捷 为了配合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抵抗日军的进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设伏,歼灭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反映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特点 平型关大捷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侯捷音。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 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国抗战开始后,又有所谓“再战必亡”的论调。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就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 另外一部分人则幻想着能够迅速取胜。淞沪会战中有人提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定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台儿庄战役取胜后,一些人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是敌人最后的挣扎。这种毫无根据的盲目乐观,最终被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 中国必亡论? 中国速胜论?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 ———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指的是战争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日本的侵略是退步的、野蛮的 中国的反侵略是进步的、正义的 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 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 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够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王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相持阶段(1938.10~1943.7) 1.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战,集结重兵约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进行防御作战,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歼灭大批日军,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相持阶段(1938.10~1943.7) 1.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 背景 结果 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 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概况 影响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相持阶段(1938.10~1943.7) 2. 大后方迁移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西南联大 入侵者自北而入,随着北平古都的沦陷,机关、学校、各类事业与团体开始撤离,形成滚滚巨流。在中国大地上,你可以称为“逃难”。然而,这些人不仅仅是在逃,他们带走了大量的设施、书籍以及一切为民族复兴所必需的物资与人才。他们是怀着在另一条战线上献身的斗争意志离去的。 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