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581年 576年周灭齐 隋 581年,外戚杨坚称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本身虽仍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对峙,北方占据优势,逐渐为隋唐的统一和鼎盛打下基础。 589年隋灭陈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的建设 杨 广 经济建设 影响 长安、洛阳 广设仓库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经济交流,沿岸城市发展 奠定强盛的物质基础,为赈济救灾起到了一定作用 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洛阳出土的隋朝国家粮仓遗迹 其时府库极为充实,重要的去处,仓储亦极丰盈。其国富,古今少可比拟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的建设 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加强南北交通,以南供北,以北控南,有效管控关东和江南,解决政治中心在北与粮食供应在南的矛盾。 思考1:大运河有何特点?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修建东都、大运河、设仓库的目的?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思考: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利:①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②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弊: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的爆发。 一、隋朝兴亡 2.隋朝的建设 洛阳是水陆运输的自然中心、转运物资的枢纽,比起长安,以洛阳为中心最便于控制全国。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的情景 三征高句丽形势图 (1)兴建东都洛阳 (2)三征高句丽 (3)修大运河 自恃强盛, 大兴土木 过度劳 民伤财 阶级矛盾激化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隋朝兴亡 3.隋朝的灭亡 贫穷? 材料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 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隋文帝“开皇之治”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国力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材料二: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 民苦 国富 启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一、隋朝兴亡 3.隋朝的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政治 (1)唐朝的建立及统一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称“武周之治” 开元盛世(空前繁荣)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全盛时期。 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曲辕犁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有较大发展 犁耕基本定型,标志着犁耕技术的成熟。 二、唐朝的繁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