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旧石器时期 新时期时期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商(约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 东周 秦(前221-前207年) 西汉(前202-9年) 东汉(25-220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1.通过梳理石器时代的时序数轴图,理清石器时代的历史分期。(时空观念) 2.借用图标、文字等史料,用表框形式梳理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早期文明产生的多源性和统一性(多元一体)。(家国情怀) 3.通过对生产力提高、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的逻辑分析,认识国家产生的条件。(唯物史观) 4.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分析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认识早期文明家国同构、华夏一体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习目标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重点难点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一)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观察两幅图片,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旧-分布特点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新-分布特点 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碳化稻米 半坡文化(左)与河姆渡文化(右)的房屋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目录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时间 地域 文化遗址 发展概况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目录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地理分布: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名词解释: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新石器时代 文明的曙光 夏朝的建立 文明的形成 商和西周 文明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文明的蒙昧 生产力不断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原始人群 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已经学会使用火 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从事原始农业,并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种植倾向 大量使用玉器,出现祭坛神庙,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经济基础发生变化 上层建筑发生变化 私有制产生,并逐渐成为主体 出现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的设立,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三皇: (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2)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2、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标准:选贤与能,性质:天下为公/公天下。 (一)三皇五帝 一、从部落到国家 制度: 文化:历法《夏小正》 灭亡: 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①王位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地区,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遗存:二里头遗址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二)夏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