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4309

13《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5次 大小:158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 cover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本次教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我试图打破古典诗文与乡村学生之间的隔阂,引导他们在熟悉的乡土语境中,感受张岱那份超凡脱俗的孤怀雅兴。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成败兼有,收获颇丰。 成功之处:建立“乡土联结”,化解时空隔阂 1. 从“看雪”到“看景”:激活生活经验 导入时,我并未直接切入课文,而是提问:“大家有没有在冬天清晨,一个人看过田里的霜、山间的雾或者河上的雪?那时周围安静吗?心里是什么感觉?”这个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分享了许多直观的感受:冷清、安静、感觉世界很大自己很小、有点孤单但又很放松。这番讨论成功地为理解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的行为和心理铺垫了共同的情感基础,让学生觉得古人的雅兴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自己某刻的乡村生活体验相通。 2. 化“意象”为“画面”:借用乡土元素解读 在讲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苍茫意境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冬日清晨河面上升起的水汽和霜降后白茫茫的田野。对于“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写意手法,我用了远望山间小屋只是一个黑点、田埂上的人影渐渐变小来类比。这种用他们熟悉的视觉经验去置换陌生西湖景色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所描绘的天地浩渺、人物渺小的意境之美。 重“情感”轻“背景”:聚焦“孤独”与“惊喜” 对乡村学生而言,晚明遗民的家国之痛过于遥远和深刻。因此,我降低了背景介绍的深度,转而将核心聚焦于两种更普世的情感: “独”的滋味:一个人的孤独、寂寞,但也有自在。 “遇”的惊喜: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到知音的惊喜和慰藉。 学生们能很好地理解这种情感变化,尤其是许多留守儿童对于“孤独”和“意外获得陪伴的温暖”有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这使他们对文中“金陵人”的“拉余同饮”和“舟子”的喃喃自语,产生了更真挚的共鸣。 二、 不足与困惑:乡村学情的现实挑战 1. “闲情雅趣”与“现实生活”的张力 尽管尽力联结,但仍有一部分学生难以真正认同张岱的行为。有学生直言:“大冷天半夜跑出去看雪,不怕冻病了吗?有啥好看的?”这反映了实用主义思维与审美超越情怀之间的冲突。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超越日常功利,去体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乐趣,是我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2. 文言字句仍是拦路虎 “毳衣”、“沆砀”、“芥”等生僻字词,以及“一白”、“一痕”、“一点”等量词的独特运用,即使通过讲解,部分学生依然感觉抽象,朗读时磕绊,理解时模糊。虽然设计了翻译环节,但如何让文言知识点的学习更生动、更牢固,而非死记硬背,还需设计更多样的活动。 3. “沉默的大多数”参与度不足 课堂讨论时,积极发言的往往是少数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更多学生习惯于沉默地听,如何设计更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如小组协作、书面表达、绘画表达等),是下一个需要突破的重点。 三、 改进措施与再教设想 1. “沉浸式”朗读设计: 不再局限于集体读、个人读。可以尝试配乐朗读(选用空灵、寂静的古筝曲),在朗读前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教师用语言描绘场景:“现在你就是张岱,寒冬半夜,你撑着小船,驶向冰冷的湖中央……”通过情境带入,促进情感代入。 2. “画笔”代“言语”,以“画”解文: 在解读写景句时,直接布置任务:“请根据‘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诗,画一幅简笔画。”学生必然要思考“痕”、“点”、“芥”、“粒”的比例和布局。在绘画实践中,他们会最直观地体会到白描手法的高度抽象、凝练和意境之妙,化抽象文字为具体画面,非常适合乡村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 3. 设计分层、可选择的作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