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4716

【核心素养】5.13.1 血液、血管和心脏 教案--苏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10352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案,八年级,生物,2024,苏教版,心脏
  • cover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说出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理解三者在物质运输中的协同作用,形成“系统观”。通过分析血液成分、血管结构、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人血涂片,对比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培养归纳、比较的思维能力。结合血常规化验报告单的数值偏差,推理可能的健康问题,提升逻辑推理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心脏四腔及瓣膜的结构,推理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发展抽象思维。 探究实践:能按照步骤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准确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规范完成观察记录,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能借助哺乳动物心脏模型,观察心脏外形、内部四腔及瓣膜,描述心脏结构特点,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参与“血常规报告单分析”小组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完成问题探究,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识到定期体检对健康监测的重要性,养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理解心脏搏动与生命活动的密切联系,树立爱护心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责任意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尊重他人观点,积极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人血涂片、分析血液分层实验数据,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各成分的功能。通过对比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管壁厚度、弹性、血流速度及分布特点,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通过观察心脏模型,明确心脏的四腔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及与血管的连接关系(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学习难点 通过结合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的瓣膜)和心脏收缩舒张过程,理解血液在心脏内“心房→心室→动脉”的单向流动原理。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准确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中数值偏差(如红细胞数量过低、白细胞数量过高)与贫血、炎症等健康问题的关联,并提出合理的应对建议。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实验器材:人血涂片、光学显微镜(每2-3名学生1台)、哺乳动物心脏模型(可拆解,清晰展示四腔和瓣膜)、盛有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实验样本。 教学资源:PPT课件(包含血液组成、血管结构、心脏结构、血常规报告单样本、心脏搏动动画)、血常规化验报告单(部分项目数值偏差的示例,标注箭头)、相关知识资料卡片(如贫血、炎症的常见症状)。 分组材料:每组1份血常规报告单样本、1张问题讨论记录表。 (二)学生准备 预习文档内容,初步了解血液、血管、心脏的基本概念。 携带笔记本、铅笔,用于记录实验现象和知识点。 提前查阅1-2个与“血常规指标”相关的小知识(如血红蛋白的作用),为小组讨论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提问:“同学们,体检时我们都会做血常规检查,医生为什么通过血液就能判断我们的健康状况?运动后我们会感觉心跳加快,这又和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 引出主题: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本节课将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血管和心脏”,并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与探究(30分钟) 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0分钟) (1)自主观察: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对照教材图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记录“哪种血细胞数量最多”“两种细胞的形态差异”(5分钟)。 (2)知识讲解:展示“血液分层实验”样本,讲解血液由血细胞(45%)和血浆(55%)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结合表格讲解各成分功能(如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吞噬细菌、血浆运载血细胞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