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回顾分封制相关知识点 1.分封目的 2.分封依据 3.分封对象 4.诸侯权利 5.诸侯义务 6、实质: 7.分封特点 8.分封作用 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维护和巩固统治)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宗亲和功臣、先代贵族 ①管理土地和人民;②建立诸侯国;③在封地内再分封 ①朝贡、②调兵、③述职 ①利: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②弊:诸侯独立性强,为后期诸侯国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②以血缘为纽带 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东周分期 春秋 战国 东周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析王室之衰 西周·分封制 春秋·王室衰微 授民授疆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定期纳贡 制度上 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国君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周王室管辖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诸侯王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统治区域上 政治地位上 经济上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王不再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制度上 统治区域上 (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àn)越礼制的行为。 政治格局:国家统治权从周天子转移到大国诸侯手里,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 史料实证 王室衰微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影响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诸侯争霸 初识地图,观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 诸侯国林立 再探地图,想一想诸侯国之间维持着怎样的状态? 诸侯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从事结盟进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三顾地图,以小组为单位找到曾经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并选择其中一位霸主进行介绍。 春秋争霸形势图 主要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 读图: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找到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并结合教材说出谁是第一个霸主? 春秋首霸:齐桓公 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原因。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史事 ①地理位置优越(近海,有鱼盐之利) ②任管仲为相,发展生产 ③齐桓公重用人才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秦晋之好 一鸣惊人 卧薪尝胆 思考:你知道哪些春秋时期留下来的成语典故? 诸侯争霸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从一百七十多国 只剩二十个左右 许多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统一。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说说有何变化? 这些变化有何影响? 诸侯争霸 晋公子重耳出亡到狄,狄人给他很好的礼遇,并把伐廧咎如(qiáng gāo rú)所得二女季隗(w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