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1.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和理解文中的文字和词句。掌握每章的基本含义和主要观点。 2. 通过诵读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论语》中的思想内涵。 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走进作者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论语 愠 说 三省 罔 殆 箪 肱 lún yuè yùn xǐng wǎng dān dài gōng 陬邑 Zōuyì 笃 dǔ 逾矩 吾 yújǔ wú 论语 yújǔ 正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同“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表转折,却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第一章:学习方法(按时温习)与个人修养(不愠不怒) 注:孔子讲的学习,是“六艺”: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人称代词,我。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段层精解】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省略句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 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 顺从意愿 逾,越过。矩,法度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三章:个人修养(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中年以后是认识深化、思想成熟的阶段,能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老年阶段,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关于年龄的称谓: 1.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2.16岁称碧玉年华; 3.20岁称桃李年华。 4.男子20岁称弱冠。 5.30岁称而立之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