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6596

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241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声音,教学设计
  • cover
课 题 1.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知道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学生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相关的现象(如拨动琴弦、敲鼓等)。 科学思维 学生能通过对比实验(轻拨与重拨钢尺、橡皮筋等),分析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规律性联系。 学生能基于实验记录,用简单的语言归纳结论,培养初步的因果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学生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拨动钢尺、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的实验,规范操作并准确观察记录振动幅度和声音变化。 学生能通过“研讨”环节交流发现,用事实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 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声音现象的兴趣。 学生能意识到声音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乐器演奏),尊重实验中的安全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观察并描述振动幅度的变化(振动幅度是肉眼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现象推断规律)。 从具体实验现象抽象出科学结论(四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通过记录分析和研讨逐步引导)。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尺 小组:音叉、线、小鼓、铁架台、鼓槌、钢尺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击鼓情境导入(5分钟) 1.视频导入(2分钟) 播放震撼的击鼓表演视频(对应教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鼓手们用力击鼓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尘土飞扬、鼓声震天) 提问::"为什么用力击鼓时声音那么强?轻轻击鼓时声音又那么弱?" 2.创设探索情境 (3分钟) "今天,我们将化身小小科学家,成立'声音探索小队',通过三个有趣的实验来揭开声音强弱的奥秘!" 出示探索任务卡:"每个小队需要完成钢尺、橡皮筋、小鼓三个实验挑战" (设计意图:通过击鼓表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声音强弱问题,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以“声音探索小队”身份参与实验,培养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索:三重实验挑战(20分钟) 情境创设:"现在我们要进入实验室,完成三个声音探索挑战!" 1.挑战一:钢尺振动实验 出示教材钢尺实验图示:"请看第一个挑战!" 学生操作:轻拨→观察→记录;重拨→观察→记录 引导观察:"注意看钢尺振动时摆动的范围大小!" 2.挑战二:橡皮筋振动实验 出示教材橡皮筋实验要求:"第二个挑战来了!" 学生操作:用不同力度拨动橡皮筋,观察振动幅度变化 关键提问:"橡皮筋振动时,你看到什么在变化?" 3.最有趣的情境:"最后一个挑战———让我们当一回小鼓手!" 在鼓面撒面粉:"面粉会成为我们的小助手,帮我们看到看不见的振动" 学生操作:轻敲→观察面粉跳动;重敲→观察面粉跳动 提问:"注意:面粉跳得高说明什么?" 教师指导要点: 巡回指导时用情境化语言:"科学家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提醒规范操作:"真正的科学家都注重实验安全哦!"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验挑战,引导学生观察钢尺、橡皮筋和鼓面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声音强弱的原理,激发学习兴趣。) (三)研讨:科学发现交流会(10分钟) 情境创设:"现在请各探索小队来到科学研讨会场,分享你们的重大发现!" 数据分享 1.出示教材研讨问题1:"分析记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各组用实验记录单汇报,教师板书关键词: "重拨钢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轻拨橡皮筋→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用力敲鼓→面粉跳得高→声音强" 2.出示教材结论部分:"看!我们的发现和科学家的一样!" 齐读结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