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7066

14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2029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师,七年级,统编,历史,初中,巩固
  • cover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识点一 削弱地方势力 1. 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 解析:仔细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问题。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2.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该建议的采纳和实施( B ) A.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 解析: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二 加强经济管控 3.为解决“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的问题,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B ) A.实施“推恩令”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尊崇儒术 D.派兵北击匈奴 解析:“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反映了当时私自铸币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西汉时期,徐州一带冶铁业发达,设有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等专门官吏进行管理,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D ) A.促进冶铁技术的进步 B.实施度量衡的统一政策 C.推广铁制农具的使用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知识点三 尊崇儒术 5.政治上结束战国纷争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要了解“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应查阅( C ) A.《史记·李斯列传》 B.《荀子·强国篇》 C.《汉书·董仲舒传》 D.《汉书·景帝纪》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是指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政策。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6.汉武帝时期,朝廷在长安兴办太学,设立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地方也建立郡国学校,推广儒学。这一做法( B )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促进了思想凝聚 C.保障了经济繁荣 D.延续了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促进了思想凝聚,B项正确。“推恩令”的实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延续了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D项。 知识点四 北击匈奴 7. 如图为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拙朴、粗犷的石刻和汉代雄视八方、气吞万里的社会精神契合。霍去病和卫青打败匈奴,迫使其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 C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漠北战役 D.马陵之战 解析:根据“霍去病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后发动漠北战役,大败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8.如表为汉代公卿中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时期 公卿中儒生占比 汉惠帝 11.1% 汉武帝 40% 汉元帝以后 70%—80%以上 A.儒学主导地位确立 B.对外交流日益加深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后公卿中儒生占比大大增加,原因在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尊崇儒术的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