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7082

19 课时分层训练(十六) 三国鼎立(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434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时,分层,训练,十六,三国,鼎立
  • cover
课时分层训练(十六) 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而采取的措施是( B ) A.采取屯田措施 B.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C.颁布“推恩令” D.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采取的措施是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故B项符合题意。采取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是曹操在经济上的措施,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的措施,故C项不符合题意。 2.官渡之战后,曹操创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的“壮心”是指( B ) A.消灭袁绍,统一黄河流域 B.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C.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D.创建三国,促进民族交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官渡之战后,曹操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因此他意图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曹操的“壮心”指的是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 3.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C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4.“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战役( C ) A.推动了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的“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位于四川省中部,它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政权的都城( D ) A.西汉  B.东汉 C.吴国  D.蜀汉 解析: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都城。 6.“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从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C ) ①吴国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 ②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③三国时期,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就很密切 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某班学生准备排练舞台剧,某同学最喜欢扮演一角色。理由是:他在三国之中立国西南,统治面积最小,在历史上又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一角色是( A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8.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两次战役的共同点有( C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 ③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④都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两次战役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目的是夺取统治权。两次战役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无关。故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9.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可见,三国均( A ) A.为新的统一奠定基础 B.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C.使民族关系不断交融 D.加快继续分裂的步伐 解析: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