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7107

29 综合质量评价(一) 第1-10课(教师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4912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综合,质量,评价,1-10课,教师,初中
  • cover
综合质量评价(一) 第1-10课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火”“使用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D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北京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2.《人类简史》开篇就提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系列问题。要探寻人类“从哪里来”,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名人讲述 3.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重要的主角。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 B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4.如果我们把“黄河流域”“种植粟和蔬菜”“住半地穴式房屋”“原始农耕文化”等要素结合在一起,那么可以判断出该遗址是( D ) A.元谋人遗址 B.良渚古城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 000年的半坡人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会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织、制衣。 5.在距今约5 300-4 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和挖沟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 C ) 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 C.能生产专业化农具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 6.《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事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B ) A.汤代夏,国号商 B.除水患,稳民生 C.夏传子,家天下 D.炎黄德,尧舜继 解析: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主要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功绩,B选项除水患,稳民生符合题意。 7.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8.与如下示意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B ) A.大禹传启,天下为家 B.盘庚迁殷,青铜灿烂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①处是商朝。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又被称为殷商。商朝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能够铸造大型器物,司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9.据记载,夏王桀“虐政淫荒”;商王纣“为鹿台糟丘,酒池肉林,宫墙文画,雕琢刻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反映出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D ) A.农民起义的爆发 B.游牧民族的袭扰 C.自然灾害频发 D.统治者昏庸腐败 10.《左传》中写道:“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 ) A.以血缘关系为重要依据 B.有效保卫了周王室的安全 C.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 D.为地方威胁中央埋下隐患 解析:根据材料“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知,在分封制下,宗亲(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说明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重要依据。 11.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