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七) 百家争鸣 知识点一 老子和《道德经》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它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D ) A.《韩非子》 B.《论语》 C.《孟子》 D.《道德经》 解析: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B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3.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现孔子思想的是( A )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4.梁启超曾说:“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B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 D.以法治国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可知,孔子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故B项正确。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 5.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的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他的思想认识属于( C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6.如表中的言论来自( C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解析: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故C项正确。 7.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D ) A.各个学派彼此对立,互不相容 B.是一百位思想家的争论 C.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D.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 8.“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A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解析:题干指出了大思想家孔子注重道德教育的主张。从材料信息“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韩非的主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