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纪实作品中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与句式,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行动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能撰写简短的读后感或人物评论。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书中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区分纪实作品中的事实与作者评价,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埃德加·斯诺客观、公正且饱含热情的叙事风格,体会纪实文学“用事实说话”的审美特质,鉴赏作品中传递的革命理想之美与人性光辉。 4.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信仰、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认同并传承红色文化,建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梳理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采访行程、主要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等)的生平事迹及性格特点、关键历史事件(如长征)的脉络。 2. 理解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区分“事实”与“虚构”,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学习其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写法。 3. 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如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并联系现实思考其当代价值。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克服因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复杂形势和共产党人的艰难处境。 2. 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避免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扁平化、标签化理解,体会其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特质。 3. 引导学生将书中的红色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实现从“了解”到“认同”再到“传承”的转化,避免空泛的道德说教。 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国民党反动派严密封锁红色根据地,对共产党人进行恶意抹黑时,一位外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陕北苏区,用自己的笔真实记录下了他的所见所闻。他看到的不是“赤匪”,而是一群有着坚定信仰、为理想奋斗的革命者;他听到的不是“共产共妻”的谣言,而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这位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他的作品打破了外界对红色中国的误解,让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今天,让我们翻开这本《红星照耀中国》,跟随斯诺的脚步,一起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去探寻红色中国的秘密,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力量。 知识讲解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兼任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知识讲解 《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知识讲解 情境导入 题目解说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