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2961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69293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课,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的广场上,有一座台历形状的纪念碑。碑身镌刻着累累弹痕,碑的右面刻着1931年9月18日的日期,左面记录了当天日本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的经过。这座纪念碑时刻警醒人们,永远不能忘记九一八这一天。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怎样开始的?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九一八事变 时空坐标 1935年 1941年 1937年 七七事变 1937年 百团大战 1940年 西安事变 1936年 1931年 一二九运动 南京大屠杀 第三次长沙会战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中共七大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2年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 平型关大捷 1937年 14年抗战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淞沪会战 1937年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 知道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日本侵华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 运用史料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认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青少年应以先辈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目 录 01 国破家亡———九一八事变 02 铮铮铁骨———局部抗战开始 03 救亡浪潮———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04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 壹 国破家亡 —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 材料二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②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③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归纳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原因: ①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概况: 时间 地点 策划者 借口 1931.9.18 沈阳 日本 柳条湖事件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军事进攻 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占领沈阳。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结果: 一、九一八事变 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合作探究:为什么东三省不到四个多月全部沦陷? 材料一 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1990年张学良接受记者采访内容 材料二 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三 余敢信凡国际联合会之参加国及《非战公约》之签字国,对于日本破坏条约之暴行,必有适当之制裁…… ———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演讲词 材料四 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 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误判为日军的挑衅 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内战,消极抗日 认为中国不具备抵抗日本的实力 幻想依靠国联遏制、制裁日本 结果: 短短4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撤至山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