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目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实践与破产 ———工农(人民)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1、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 (1)体制的选择: 1911年12月,在列强、立宪派、旧官僚的多重施压下,武汉革命军与清政府最终达成停战协议,包括优待皇室、总统归属等内容,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其中,基于公推总统的需要、南北地方的矛盾对峙和外来列强的干涉背景,临时政府最终采取了总统共和制。但是,财政危机、反革命势力与革命派实力不对等,以及资产阶级自身软弱妥协性质,为这一政体的倾覆埋下伏———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材料: 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反对总统权力过于集中,孙中山则力主采取总统制,他说:“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2: 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他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 (2)体制的调整与巩固: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一切正当自由和权利。同时,通过这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临时政府确立了三权分立,改为议会共和制政体,实行责任内阁制,推选内阁总理,赋予立法机构权力,约束、限制总统权力。在这一背景下,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主氛围浓厚。 然而,形势和利益的转化和争夺,凸显出各党组织的不稳固,不利于政党的有序竞争。因此,同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意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法捍卫民主共和。 材料: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民初浓烈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各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民初浓烈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各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2、北洋军阀统治:破坏共和 (1)政党内阁制的实践: 随着专制政府被推翻,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为政党政治创造了活动空间。此时辛亥革命的影响尚未褪去,国内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各类政党、社团在共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