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导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到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转折过程;掌握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的标志性意义;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的主要原因;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理解“人民的胜利”的历史内涵;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教学目标 ①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基本史实。 ②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示意图”,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③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的过程与意义;南京解放的历史象征。多维度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实践逻辑。 考点梳理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政策调整:抗战胜利后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2.依据: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 3.影响: (1)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序幕: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 3.战争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4.胜利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获得农民广泛拥护;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有力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 1949年3月 地点 河北西柏坡 重心转移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奋斗目标 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 (2)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同步专训 1.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该杂志的评论实际上反映了( ) A.美国已经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B.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C.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统治彻底结束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赢得了民心 2. 下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政策的正确和策略灵活性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3. 亚历山大罗夫曾在《劳动报》撰文: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土地改革和其他改革已经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可见,这些改革有利于( ) A.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 B.落实减租减息的政策 C.扭转国共力量的对比 D.加速抗日战争的胜利 4. 以下一组照片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 D.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 毛泽东在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