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4006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149292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唐铜高鼻钮“中书省之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00年前的长安,这枚铜印正被文书郎郑重拿起,即将盖在一份份关乎民生的诏令上———它的每一次使用,都牵动着帝国的制度神经。 时至今日,公章的使用依旧遵循着严格的制度规范。 印承古今,制贯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国家博物馆藏) 一印观变革: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林伟杰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印绶相授 寒门登堂 → 授“印” 印信流转 分权制衡 → 用“印” 印鉴为凭 税制转型 → 验“印” 选贤分治 轻赋兴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壹 授“印”: 印绶相授 寒门登堂 选官制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 军功爵制(依据战功) 察举制(依据品行) 九品中正制(出身门第) 西周 战国 汉朝 魏晋 ▲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基层户籍管理失控,地方官员无法有效考察地方贤才;豪强地主势力崛起,地方官员攀附地方势力,结党营私。 察举制失去基础 九品中正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材料二】中央政府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机构官吏出任州、郡的“中正”。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这些大、小中正官的职责的根据家世、才、德,将辖区内的人才经过品评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后上报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按中正品评的等级安排到各级政府中区任官。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正九品 上上 一品 上中 二品 上下 三品 中上 四品 中中 五品 中下 六品 下上 七品 下中 八品 下下 九品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官品九品 评定标准 评定负责者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模拟历史情境(AI生成)】 场景:西晋都城洛阳的一处茶馆。 人物: ·王恺:琅琊王氏子弟,新晋的中正官。 ·张华:出身寒门,刚被授予一个小官职。 ·陈寿:著名史学家,正在茶馆里记录见闻。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王恺(得意地笑着):“张兄,如今九品中正制可是我等士族的捷径!哪像过去察举制,还得等地方豪强举荐,麻烦得很。” 张华(拱手):“王大人说的是。我张华出身寒门,若在以前,只能在乡里当个小吏,永无出头之日。如今有了这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我为‘中中’,朝廷便授我一个小官职的官印,我也能为朝廷效力了。” 陈寿(放下手中的竹简,看向王恺):“王大人,话虽如此,但我听闻,如今这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似乎与初创时有些不同了?” 王恺(脸色微变):“陈先生这话是何意?” 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 【模拟历史情境(AI生成)】 场景:西晋都城洛阳的一处茶馆。 人物: ·王恺:琅琊王氏子弟,新晋的中正官。 ·张华:出身寒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