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五次统测 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距今7000—6000年间,西辽河流域为赵宝沟文化,黄土高原形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河南东部至河北北部形成了后岗一期文化,海岱地区为北辛文化,长江中游为汤家岗等文化,宁绍地区为河姆渡文化,环太湖地区为马家浜诸文化。各地区陶器各具风格。这反映出当时( ) A.先民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 B.华夏大地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C.文化呈现多源并存发展的态势 D.中原文化逐渐向周围地区扩散 2.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四国由春秋时晋、齐两国卿大夫执政发展而来,对过时的宗法传统破坏比较彻底;秦、楚历来没有严格的宗法制传统;燕国宗法传统保持较多,而在七雄中国力最弱。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旧统治秩序面临挑战 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官僚政治体制已形成 3.汉武帝元光元年,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成为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察举制度的推行( ) A.终结了官位世袭的世官制度 B.加剧了郡国与中央矛盾 C.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D.扩大了儒学思想的影响 4.唐代杨炎所提两税法的核心思想是“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夏秋两税这一规定适应了江南地区一年两熟的农作物生长周期。这种规定( ) A.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利于提升赋税征收效率 C.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公正性 D.加重了江南人民的负担 5.正常情况下,宋代科举3年一榜(有段时期甚至每年开榜),两宋共举行118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的进士超过10万人,宋代平均每年获得进士身份的文人数量是唐代的十倍以上。这有助于解释宋代( ) A.选官制度的革新 B.政治伦理的重构 C.阶层差异的消失 D.门第观念的淡化 6.明英宗年幼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等创“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英宗成年后,形成了内阁票拟、内监代为批红、君主“垂拱而治”的新模式。这反映出( ) A.封建君主权力弱化 B.中枢决策机制嬗变 C.内阁制度的合法化 D.内廷宦官机构夺权 7.清中期,朝廷开始为书写“国史”准备材料,要修本朝人物的传记时,清帝下令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们统统编入《贰臣传》,把史可法等当初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这说明当时( ) A.修史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 C.人物评价标准出现偏差 D.社会秩序逐渐出现动荡 8.1872年,李鸿章饬令商人朱其昂成立轮船招商局,该局于1873年改组后与外国轮船公司竞争并扭亏为盈。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试办了一批洋务企业,如1875年的湖北开采煤铁总局、1876年的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1878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79年的电报局等。这些企业( ) A.完全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B.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使洋务经济初步产生规模效应 D.推动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开展 9.1948年9月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皖西区(新控制地区)党委,一定要贯彻落实“三三制”政权政策,安排开明绅士在县以上政府当参议、咨议。该指示说明中共中央中原局( ) A.坚持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配合了淮海战役的军事行动 C.带有右倾机会主义的倾向 D.注重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0.中共八大肯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反映出我党( ) A.尝试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开始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着力解决计划和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