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导入新课 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互动新授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红军反“围剿”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即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进行的一次长距离军事远征。 那为什么要“长征”呢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1930年10月—1931年1月初 1931年2月—5月底 1931年7月—9月 1932年年底—1933年3月 10万 4万 20万 3万 毛泽东、朱德 毛泽东 30万 3万 毛泽东 3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红军胜利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打敌虚弱;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 1933年秋—1934年10月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红军失败 互动新授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阅读教材,思考: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外部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 内部原因是: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造成的严重后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指激进冒险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脱离实际、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互动新授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2.战略转移———长征 阅读教材讲述红军长征的过程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瑞金出发,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2)初期受挫: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毛泽东建议改道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互动新授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8万多人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鲜血染红了湘江水,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最让人感动的是陈树湘师长指挥红三十四师奋力抵抗、血战湘江的故事。红三十四师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用单一、简陋的装备,用血肉之躯抵挡敌军的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和疯狂进攻,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鏖战4天5夜,在坚决的阻击和反复的争夺中,争取和延长了中央纵队的渡江时间。 互动新授 (二)遵义会议 在这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红军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红军得到了暂时的休整,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互动新授 (二)遵义会议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历史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旧址内部 遵义会议旧址 互动新授 (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互动新授 (二)遵义会议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军事上,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组织上,确立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