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4923

13.3.2液化课件(32页PPT)2025-2026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日期:2025-09-1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55494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3.3.2,液化,课件,32页,PPT,2025-2026
  • cover
13.3.2液化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沪科版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3.3.2 液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理解液化的概念,能快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清晰阐述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熟练掌握液化的两种方法 ———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能够运用这两种方法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并举例说明其在生产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明确液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液化放热的原理,能够运用该原理解释相关生活现象,如冬天人们哈出的 “白气” 温暖,蒸馒头时水蒸气液化使馒头变熟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探究液化方法和液化放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环节,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以及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生活中丰富的液化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液化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液化的概念,熟练掌握液化的两种方法及其应用。 掌握液化过程中放热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液化的本质,以及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促使气体液化的原理。 灵活运用液化知识解释复杂的生活和生产现象,如空调制冷过程中的液化环节、火箭燃料的液化储存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 分钟) 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汽化,谁能说说什么是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教师对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化学生对汽化知识的记忆。 展示水蒸发成水蒸气、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汽化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既然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那么气态物质能不能再变回液态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液化。 (二)新课讲授 液化的概念(5 分钟)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图片和视频,如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小水珠、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外壁 “出汗”、清晨的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给出液化的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并强调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让学生对比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加深理解。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更多的液化现象,如洗澡时浴室镜子上的水雾、冬天人们口中呼出的 “白气” 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液化概念的认识。 液化的方法(15 分钟) 降低温度: 实验演示: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热水,用一个冷的玻璃片盖在烧杯口,让学生观察玻璃片上出现的现象。可以看到玻璃片的下表面很快出现小水珠,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热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 生活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通过降低温度实现液化的现象,如雾和露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较冷的物体(如地面、植物表面等),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露;当水蒸气在低空大量聚集并液化时,就形成了雾。 总结方法:教师总结降低温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