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044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情境化教学设计)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38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历史,纲要,中外,统编,教学设计,情境
  • cover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理解制度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和文献,探究隋唐制度变革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 3.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制度变革,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机制。 认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白居易》。 白居易27岁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不畏权贵,直言上书论事,后来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后又外放苏州刺史,回京后任刑部侍郎、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白居易的一生,宦海沉浮,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今天我们读白居易的诗,品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探究新知 一、慈恩题名———选官制度的进步 【情境导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句》 白居易在27岁时参加科举,考中之后与其他同僚一起到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内题写的诗,表现了作者当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心情。 1.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问题:假如白居易出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凭借他的才华,能否走上官场,一展人生抱负?为什么?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制度?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后回答: 2.隋唐选官制度———科举制: (1)背景 老师出示文字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创立: (3)发展完善: 创新表现: 老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与教材,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5)影响: 老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积极: 消极: (6)总结: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及趋势 时间 夏商周 战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袭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方式 特点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 提升军事实力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分科考试 演变趋势 ①趋势: ②选官方式: ③选官权力: 二、宦海沉浮———政治制度的创新 分析三省六部制“新”在何处?有什么作用? 材料: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