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藤野先生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 新课导入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让鲁迅如此感念呢?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藤野先生 名叫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老师(先生)。 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字词积累 瞥见 畸形 解剖 杳无消息 不逊 诘责 扒手 油光可鉴 发髻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piē jī pōu yǎo xùn jié jiàn wù dùn cuò pá jì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哪几个部分? 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无非”一词,表明“我”很沮丧、很失望,排斥、失望的情绪破空而来。 “我”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进行了特写镜头式的描写,刻画了一群“丑而不觉其丑,滑稽而不觉其滑稽”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我”对清国留学生奇特怪诞的装扮与以丑为美而不自知的行为感到羞耻、愤恨,表明“我”是一个厌恶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追寻民主觉醒之路的先行者。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说明“我”对书本感兴趣,渴求学到新知识。 “我”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 “我”看到清国留学生整天不学无术,觉得非常失望,于是准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我”是一个专心求学、不盲目追求娱乐和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