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并与《答谢中书书》比较。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的手法。 3、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 4、做一些文言积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 此文写于苏轼贬官黄州期间。苏轼因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在黄州任上所作。 与苏轼人生有重大关系的事件: (1)名噪京师:嘉祐元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科考。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欲取科举第一,却为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与父亲苏洵名动京师。 (2)王安石变法:这是一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十六年后结束。 (3)乌台诗案:因御史上表弹劾苏轼上表中暗藏讥讽朝政之语,苏轼被逮捕;在大家的努力下,最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赋闲黄州:降职黄州后,苏轼心情郁闷,游历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公余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因得“东坡居士”之名。 (5)知州各地:反对新法,自请出京,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汝州、常州。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廉州、舒州、永州,葬于汝州。 解 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写景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承天寺”,点明了“游”的地点。 “夜”点明了“游”的时间。 “记承天寺夜游”:记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经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朗读 遂 寝 藻 荇 柏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于是,就 打算 门 到 疏通文意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的影子吧。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卧,睡 共同,一起 在 像 形容水的澄澈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