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与 朱 元 思 书 吴 均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 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其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被称为南北朝的“骈文双璧”。 ——— 书信,一种文体 书 文体介绍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 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他通史学,擅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小品 书札以写景见长,诗亦清新流丽。《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他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并称为“吴均三书”。他精通史学,著有《齐春秋》,为《后汉书》作过注释,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顺。他曾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与朱元思书》是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当中应该还有其他内容,但现在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向友人朱元思述说山川之美的一段文字。 背景介绍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 缥 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千转不穷 鸢 飞 戾天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īng zhuàn yuān lì kuī kē 窥 柯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piǎo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lì kē miǎo yīnɡ línɡ zhuàn yuān lún ji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都 跟,随 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表示约数 同样的颜色 消散 从 疏通文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 浅青色 一眼看下去,毫无障碍。 急流 比箭还快。甚:超过。 好像 飞奔的马 疏通文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让人心生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有意争高似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而形成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