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与朱元思书 第 三 单 元 吴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与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 整理课件《与朱元思书》与:给;书:信。意为写给朱元思的信。《与朱元思书》见于《艺术类聚》卷七,但全文已散佚,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件,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浓密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名利之心;那些筹划人世间的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所写景色的总体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和“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其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之色、水之清 水之急 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水之清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文中的哪一部分写“异水”?这水又异在何处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竞”“争”二字,化静为动,赋予了静态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动感,正面描写山之奇,勾勒出群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形 文中哪一部分写“奇山”?这山又奇在何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凄切的蝉声、凄异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寓视于听,以动写静。 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补写林中景致,以光影的变化突出山中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也显示出山中景物之多变,又是一个奇景。 色 《三峡》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异曲同工的语句是什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2)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