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385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4262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7课
  • cover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的第4课,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下启辛亥革命前的社会变革,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通过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历程、《辛丑条约》签订三个核心板块,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内容上,既呈现义和团 “扶清灭洋” 的口号及斗争实践,揭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性与局限性;又详述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与《辛丑条约》的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理解民众抗争与民族危机的互动关系,认识不同阶层应对危机的选择,深化对近代中国屈辱与探索并存这一历史特征的把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过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及“向西方学习”有初步认知,但对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特殊性、农民阶级抗争的局限性理解不足。他们通过影视等渠道对义和团“刀枪不入”、八国联军侵华等有感性印象,却易混淆史实与演绎,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双重性、《辛丑条约》的深远危害缺乏理性分析。其抽象思维渐发展,教学中可结合《时局图》、联军暴行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从背景切入分析事件本质,避免简单化评判。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 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时空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揭露八国联军野蛮残暴、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培养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扶清灭洋”口号;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五、教学难点 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双重性,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表格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分组合作、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提问】出示时间轴(1840-1895 年),回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导入】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如何应对?1900 年,当世界迎来新世纪时,中国为何以屈辱跨入 20 世纪?引出本课主题 ———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840-1842 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时间轴梳理前序战争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连续性,从而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的兴起 【引导】出示“义和团”的大字和图片,请学生阅读课本,介绍义和团的含义和性质。 【过渡】义和团为何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回答】①由山东、直隶(今河北省)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以设坛练拳的方法组织群众,宣传降神附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