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390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9-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8929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6课
  • cover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3课,聚焦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深刻转型,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变的重要节点。上承春秋时期,下启秦朝统一,是把握中国古代社会转型逻辑的关键一课。教材以“社会变革”为核心线索,从政治、经济和制度三个维度展开:通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史实展现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后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以及兼并战争;以铁器牛耕普及、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为重点,说明的生产力飞跃;以商鞅变法为典型,详述废除井田制、确立县制等措施,揭示变法对秦国富强及封建制度确立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关联各国变法,体现改革的时代潮流。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认知,往往混淆史实与艺术演绎,对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进步、变法与社会制度转型等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较弱。不过,他们对成语典故、考古实物兴趣浓厚,这为教学提供了切入点。教学中需结合地图、文物图片等可视化素材,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史实,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他们从具体现象中提炼社会变革的本质,辩证看待兼并战争与改革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变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识读地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及分布,知道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其结果;了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知道都江堰概况及功能。(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学习商鞅不畏强权、敢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的格局、商鞅变法的内容、铁器牛耕的推广。 五、教学难点 社会变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变法对社会制度转型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表格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观察分析、研读地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时间轴,请学生回顾所学回答周朝尤其是东周的历史分期。“你知道战国名称的由来吗?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回答】西周、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 【回答】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 复习导入,强化知识衔接,顺利导入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战国七雄 (一)背景 【提问】两次出示历史地图,同学们,对比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的形势图,有什么变化?(生答后呈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文字材料) 【回答】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发明显。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培养学生研读地图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二)战国七雄 【引导】出示地图,结合地图回答战国七雄都是谁呢? 【引导】出示方位标记,请学生仔细观察战国七雄在地图上的位置,归纳记忆口诀。 【讲授】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回答】齐、楚、秦、燕、赵、魏、韩。 【回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