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428

12 论语十二章 课件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22553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论语,十二,课件
  • cover
(课件网) 12 《论语》十二章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学习目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是礼治。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他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 曲阜[qū fù]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庙、孔府、孔林。 作者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形式是语录体和对话体。它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作品简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 lún 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牛刀小试 听读课文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疏通文意 原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不 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表顺承,然后 复习,温习 名作状,按时 代学到的知识 同“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快乐 了解 表转折,但,却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内容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认识的过程,“习”是巩固的过程,想掌握知识, 必须两者结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求学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天 泛指多次。 自我检查、反省。 替 诚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