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455

16 诫子书 课件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18811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子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诫子书 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陇亩,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作者简介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背景简介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背景简介 自由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操行,行为 必须,一定要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疏通文意 夫 君子 之 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 时 驰, 意与 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 复 何及! 又 年纪 季节,时光 意志 哪里来得及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疏通文意 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研读探究 请你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静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险躁则不能治性 静是治学之基, 静是修身之本, 静是明志之根, 静躁对比鲜明。 静是孔明活法, 也是孔明教子之法。 研读探究 有人研究,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前,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和积累阶段,用宁静来修身就是他的活法;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实现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诸葛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